大多數制造企業雖已較早實施了ERP等管理軟件,但仍然存在信息孤島、生產管理模式落后,未實現接單排產的精益生產模式等長期未能解決的痛點,面臨向智能制造轉型的極大挑戰。
分類 | 傳統制造 | 智能制造 | 智能制造帶來的改變 | 智能制造帶來的價值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設計 |
· 常規產品 · 面向功能需求設計 · 新產品周期長 |
· 虛實結合的個性化設計,個性化產品 · 面向客戶需求設計 · 數值化設計,周期短,可實時動態改變 |
· 設計理念與使用價值觀的改變 · 設計方式的改變 · 設計手段的改變 · 產品功能的改變 |
· 整合資源效率 · 增強靈活度 · 提高效率 · 實現透明度 · 更短的決策流程,及隨 之而來的更快速的反應 · 提高穩健性 · 降低復雜性 · 改善溝通與協作能力 |
加工 |
· 加工過程按計劃進行 · 半智能化加工與人工智能 · 生產高度集中組織 · 人機分離 · 減材加工成型方式 |
· 虛實結合的個性化設計,個性化產品 · 面向客戶需求設計 · 數值化設計,周期短,可實時動態改變 |
· 設計理念與使用價值觀的改變 · 設計方式的改變 · 設計手段的改變 · 產品功能的改變 |
|
管理 |
· 人工管理為主 · 企業內部管理 |
· 計算機信息管理技術 · 機器人與人交互指令管理 · 延伸到上下游企業 |
· 管理對象變化 · 管理方式變化 · 管理手段變化 · 管理范圍擴大 |
|
服務 | · 產品本身 | · 產品全生命周期 |
· 服務對象范圍擴大 · 服務方式變化 · 服務責任增大 |
智能工廠——高效、節能、環保、舒適的人性化工廠。具有自主能力,可采集、分析、判斷、規劃,全程信息可視化。具備自我學習、自行維護能力,實現了人與機器的協調合作,其本質是人機交互。能實時感控、全面聯網、自動處理、輔助決策、分析優化。傳統工廠致力于解決產能、產品標準化、產品質量和產品成本等問題,智能工廠則解決全過程輔助決策和優化、滿足產品個性化需求和提高生產靈活性等問題。智能工廠的形成是自下而上的過程,即人和智能設施、智能管理形成智能工序。企業推行智能化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,目的是要通過新的技術體系構建新形式的智能工廠,最終解決工廠管理的業務問題并應對未來的新業務形態。
是解決企業內部信息孤島的集成,所要追求的就是在企業內部實現所有環節信息無縫鏈接,這是智能化的基礎。
是企業之間通過價值鏈以及信息網絡所實現的一種資源整合,是為了實現各企業間的無縫合作,提供實時產品服務。
圍繞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價值鏈創造,通過價值鏈上不同企業資源的整合,實現從產品設計、生產制造、物流配送、使用維護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務。
技術顧問
軟硬集成
系統實施
平臺架構
智造賦能
人才賦能
目標:狀態感知、實時分析、科學決策、精準執行、系統自治
智能工廠規劃與實施落地項目——示范性無人關燈工廠
某工廠,為響應市場需求及集團內部推行智能制造并建立示范工廠的要求,組織集團內外部的專家技術團隊,著手藍圖規劃及智能工廠頂層設計、實施落地詳細計劃,目前該工廠已經實現關燈無人化,并成為行業領先的示范性智能工廠。
針對擁有眾多標桿線(機構件、SMT、整機組裝等)的工廠,運用精益思想,采用智能網絡和機器人,建設數字化工廠,實現設備自動化、制造智能化。既滿足工廠“少樣多量”的生產模式,又滿足“多樣少量”、“柔性制造”的生產模式。達到了信息互通互聯、上下一致透明的目標,本著先頭腦+中樞,再四肢的建設思路,通過建設示范性關燈工廠的模式來建立富有特色的“工業4.0”建設標準,為全面實現“智能生產”樹立標桿。
導入實施的系統:TPM、MES、QMS、WMS、DCS、TDK(BI/BD)等。實現了系統間的高度集成,消除了原工廠的眾多信息孤島問題,實現了真正的決策層、管理層、執行層的信息透明化、決策高效化、管理無死角、執行精準、工廠運作高度流暢。